古代中国的文化在漫长的时光里菡萏出千姿百态的瑰宝。庄重如莲鹤方壶,神秘如三星堆青铜神树,轻盈如素纱禅衣,多姿如珐琅瓷盘……它们恒河沙数般于艺术长河中熠熠生辉。
但我们于博物馆徜徉时,却往往会留意到角落里的另一份美——琉璃。它们大都小巧通透,千百年间沉埋于黄土,于俯仰之间再揽天光云影。
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碎”。浪漫而命运多舛的诗人,把流光瞬息、转瞬即逝的欢愉尽数寄托于这些小东西上。或许这就是琉璃的迷人之处——它生于尘土,后定格在烈火熄灭、剔透的那一刻。诗人回顾矛盾的人生时或许想到了琉璃同样是矛盾的,来自污浊却至澈、脆弱易碎却留存千年、静止坚硬但默默流淌。人们可以在其中窥见天与云与山与水。更有甚者如蓝琉璃,盛一晚月光,便可称为海上生明月了。
传说琉璃早是公元前493年范蠡督造之剑时发现的。这位年轻的政治家认为琉璃经过了烈火百炼,又有水晶剔透的柔美暗藏其间,感念天地阴阳造化,于是将其剑进献越王。越王感念其铸剑之功,原物赐还,并以其主之名命为“蠡”。而后范蠡将“蠡”作为定情信物赠予西施。同年战事起,越大败。范蠡将西施送往吴国。二人临别时,西施将“蠡”送还。传闻中,“蠡”将西施之泪藏于其中,可像河水一般流动,故后人将其称为“流蠡”。又见其色泽如珠如玉,便又称为“琉璃”,沿用至今。
上一条:琉璃厂:琉璃收藏指南大全
下一条:琉璃厂:古法琉璃,火中的艺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