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玻璃曾比玉石贵:聊聊古法琉璃的前世今生
信息来源:www.zhongguoliuli.com    发布时间:2020.10.21

古法琉璃又称琉璃,因成分特殊制作工序繁复而区别于其他种类的琉璃。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可能并不陌生。像西游记里沙僧在天庭打碎的琉璃盏,古装剧里常常出现的“琉璃瓦,紫金墙”等等,包括古代一些诗词里也常见它的身影。白居易曾有诗叹红颜之薄命:“世上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琉璃脆。”天妒红颜,自古有之。诗中将红颜比作琉璃,琉璃又何尝不是红颜的写照?而琉璃质脆是因为其硬度之高,恰似刚烈忠贞的女子,宁为玉碎,不为瓦全。

那么,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的琉璃究竟是什么?又有怎样的魅力能在历史长河中始终熠熠生辉呢?

不如先从两个别有意趣的传说说起。


在开元年间,长安有个叫王二狗的小贩,曾经在淄郡贩卖生丝,但赚的钱一直很少,维持生计都成问题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有一天恰好被盗贼光顾,之前赚的钱也全打了水漂。二狗体会到深深的恶意,仰天长叹连老天都不帮我,一时想不开打算悬梁自尽。冥冥之中看见一个红袍老人,锦衣玉带,头戴朝冠,白面长须,温文尔雅。老人左手手执如意,右手握着元宝。原来是高祖赐封的财帛星君李相公。星君恨铁不成钢:“你是个大富大贵的人,怎么能轻生,没听说淄州盛产琉璃吗?”说完给他扔了元宝就消失了。这暗示实在够明显,二狗也反应过来,拿着星君送的元宝到淄州贩卖琉璃发了大财,甚至成了长安首富。二狗感念星君,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叫元宝。

这个故事出自唐代李亢的《独异志》,是关于琉璃生产早的记载。另一个传说还涉及了两个的历史人物——西施和范蠡。传说范蠡被越王委任督造“王之剑”时偶然发现(合成)了琉璃,呈给越王,越王念其有功原物奉还,而且把这个玲珑剔透的物件取范蠡的“蠡”字命名。范蠡将其雕刻之后赠与西施当做定情信物,西施因越国战败被送往吴国和亲,情投意合的两人被迫分离。西施在与范蠡离别之时把它还给了他,因后泣泪滴落其上,民间称其为“流蠡”,后传为“琉璃”。